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讲礼仪的名人美谈,“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即便垂髫小儿也能耳熟能详,“张良纳履”成就了一代千古谋士,至今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儒家“仁”的思想是中华道德体系的核心,中国人民以他们淳朴善良、坚毅勤奋的优秀品质堆砌了伟大的民族脊梁,而且在历史的传承中,这种讲礼仪、尚文明的传统已深深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在现代法治社会,尽管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已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体制逐步完善,但一些“反面事件”仍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在问题企业的痛哭流涕中我们仍无法想象明天还会有什么发生。环眼周围,各类诈骗行为、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这不得不说,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虽然构建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致框架,获得到了相应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在滑坡,个人的信仰价值和精神领域遭到很大程度的扭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古代先哲对此更有精辟的论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更是为政治国的纲要根本。加强个人的文明礼仪修养意义深远。
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却又做得另一套,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修养更是一种习惯。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变社区,农民成居民,一些拆迁安置小区,村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很多不好的习惯还在,刚开始很多不文明的行为时常发生,垃圾随处扔,绿化带里有乱晾晒情况,高空抛物等,身份虽然转变,但是观念一时还没转变,也没有认识到在农村上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不适应现在的环境,所以有很多不文明行为时常发生。但是,通过社区的宣传,居民参与各种活动,大家的习惯开始改变,生活习惯的转变让小区更美丽,让管理更简单,而大家养成的好的习惯其实也就是文明行为的形成。文明如一阵温暖而清凉的风,它吹进了每一位居民的心,使每一位居民都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
有这样一段广告词:有时候,文明距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十几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文明这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它就在你我之间! (湖塘镇妇联供稿 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