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研制出一种远距离大杀器,将改变德国的日益危险的境地,于是在1943年,德国研究出V2火箭,让美苏两国都震惊不已。
等到德国宣布投降之后,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美国和苏联都全力去挖掘,开启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清楚这种武器潜力巨大,要是德国再研究几年,恐怕德国的就不是这样的境遇了。
在这场争夺战中,美国抢先占据上风,大量的人才被美国挖走,苏联吃了个亏,但也扒了几条德国的生产线回国和一些相关的工厂。
到了五十年底,美苏两国都宣称要发射人造卫星,两国正式开始抢夺太空中的领域,但最先实现这个目标的是苏联。
1957年8月,苏联率先打造出洲际导弹,有了探索太空的载体,并在两个月后,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夺得头彩。
美国也不遑多让,在一年后,成功研制出太阳能卫星,又把苏联压了一头,苏联不甘落后。
经过数月的准备,苏联研制出月球一号,首个月球探测器,此时美苏两国开始把重心调转到月球上来。
对此美国则是从太空中传回了第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苏联却对此毫不在意,认为一张照片并不代表什么,人能上去才是真本事。
苏联说干就干,并在1961年,把加加林送入太空,这巨大的成绩让国际社会大为震惊,毕竟这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这时苏联势必压了美国一头,美国自然不愿意认输,并在同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宣布美国将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然后安全回来。
肯尼迪的这番讲话,就是在向苏联发起挑战,苏联不可能不接受,而且从当时的情况看,苏联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
国际上,多数国家也认为苏联会抢先一步,毕竟苏联人已经上过了太空,美国则还没有对应的经历。
然而,到后来美国宇航员登月,苏联则是没能成功登月,这期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苏联输在了哪里呢?
02
上世纪,美苏都有登月计划,苏联却直到解体都没能成功。
原本,各项试验进展都比美国要好的苏联,为何在登月项目上,跟不上美国的步伐呢?
在最初赫鲁晓夫的计划中,在1967年就要实现绕月飞行,一年后就要让宇航员登上月球并顺利回来。
而苏联的登月计划,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设想了,从如今来看,美苏两国的科研人员都提出了三种大差不差的登月方法。
首先,第一种是最直接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打造一个强力火箭,直接搭载登月器软着陆月球,之后乘坐回来。
可见,这种方法对火箭的要求极高,而且各方面都不能出错,即使是现在,依旧是一项技术性难题。
第二种就是先行把登月所需要的设备依次升空,在地球轨道完成拼接,然后整体再飞往月球。
第三种与第二种方法差不多,不过是直接母舰发射到月球轨道,然后登月脱落登陆,最后返回母舰一起回地球。
美国选择了第三种方法,而苏联选择了第二种方法,选择了各自的登月方法之后,苏联开始了他的研究。
然而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了这个方法的弊端,就是需要极其繁琐的发射对接。
要知道,太空任务极其困难,一颗螺丝都足以改变整个火箭,而多次发射拼接,虽然能减轻单次的工作量,但风险也渐渐加大。
对此,苏联不得不进行一些简化,但采用的方法并未得到改变,然而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苏联的运载火箭的领头人物,科罗廖夫却患上病痛。
同时,苏联内部有人还质疑他的计划,并提出了新的登月方案,即上面的第一种方法,直接发射到月球再回来。
两个方案对比,科罗廖夫的计划在外行人眼里自然比不上另一个,但科罗廖夫的威望不容置疑。
在他老朋友以及苏联高层多数的支持,苏联最终没有改变登月计划,依旧让科罗廖夫负责各项事宜。
但是,那个质疑科罗廖夫的人并未就此停歇,此人也是一名火箭工程师,也是苏联的高科技人才,名为切洛梅。
在他的不断游说下,苏联高层又开始动摇,加上科罗廖夫的研究并不大顺利,于是苏联高层也让切洛梅投入其中。
这让原本资金本就不充裕的苏联,更加紧张,尤其是关于登月方面的研究,此外,苏联高层摇摆不定的决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时除了科罗廖夫与切洛梅之外,还有其他的科学家有着自己的看法,人多主意多并不是一件坏事,然而苏联高层的摇摆,然而让这些意见成为分歧,并阻挡了苏联的登月计划。
那么,苏联内部有着如此严重分歧,苏联的登月计划又是如何一步步落后的呢?
03
上世纪,苏联率先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却没能成功登陆月球。
在苏联的登月项目中,曾发生极为严重的分歧,面对这样的困境,苏联又是如何进行登月研究的呢?
在研发运载火箭的同时,苏联对月球的研究也在时刻进行着,1959年,苏联在报刊上发表苏联拍摄绘制的月球背面图片。
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也对苏联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同时期的美国,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成绩。
而为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便是月球3号,赫鲁晓夫得知消息之后自然是高兴不已,在多次外出访问中,有意无意就提到月球3号,还送了主动送了一个模型给法国。
然而,随着对月球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的设备要求就更高,但在1963年到1965年,短短的连年时间内,苏联竟连续失败发射十二次。
这样的成绩在苏联高层看来是一种极其严重的错误,科罗廖夫也因此备受责骂,本就摇摆不定的苏联高层对科罗廖夫产生了不信任。
尽管有不少继续支持科罗廖夫,但他还是多次遭到了苏联高层的接见,名义上是询问进展,实际上多数都是对科罗廖夫的指责与批评。
本就身患疾病的他,现在遭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迫,而且这项工程是他毕生的心血,自己也对自己施加大量的压力。
最终科罗廖夫还是倒下了,于1966年逝世,享年59岁,他的离世,本就让苏联的进展缓慢的航天计划更加举步维艰。
在无数的苏联科研人员心中,科罗廖夫就是主心骨,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都会迎刃而解。
在他的葬礼上,除了好友之外,为他送行的科研人员不在少数,而且他们都并未离开,他们不知道未来的路应该然后走下去。
没有人科罗廖夫这个领路人,苏联的登月计划开始走向下坡路,接任科罗廖夫的是米辛,摆在他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僵局。
他来不及悲伤,因为不久之后,苏联就要进行第一次对月球的软着陆,他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好在执行这次计划的月球九号,并未让他们失望,探测器成功着陆,并拍下照片传回了苏联。
不过在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苏联极为愤怒的事件,在这个图片信号传回来的时候,并不是苏联最先知晓,而是英国率先接收并发表了出来。
这让苏联气愤不已,原本可以保密的文件就这样出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对美国带来了压力。
至此,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谁先登上月球,谁就能赢得胜利,但在载人飞船发射的时候,两国都发生了数次意外。
然而这些成果都是科罗廖夫留下来的成果,等到米辛独掌大局的时候,竟表现得跟个局外人一样,一些人批评他只会沽名钓誉。
就这样,苏联登月脚步越来越慢,美国后来居上,并在1969年,美国率先完成登月的壮举,让世界为之一震。
苏联则是一次次发射运载火箭失败,之后苏联高层领导人索性取消了登月计划,为了找回面子,对外宣称苏联一直就没有登月的打算。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各种秘密档案被揭露,这段苏联登月计划也被世人所熟知,但很可惜,苏联最后也没能完成登月的壮举。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